商贸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2|回复: 1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复制链接]

2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2-12-13 11: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世纪,最先在法国兴起了洛可可艺术。作为一种风格,它是对巴洛克风格的反驳。洛可可艺术追求可爱、轻快、纤巧的艺术效果,以愉悦感官为目的,它吻合了王公贵族的审美需求,很快在欧洲诸国宫廷中盛行起来。
18世纪的法国艺术随着路易十四的去世、路易十五的登基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庄严宏伟的古典主义风格开始被享乐主义的艺术所取代,这就是洛可可艺术风格,又被称为“路易十五风格”。这种风格的产生,可以说是对路易十四强大王权统治下的严格的古典主义的逆叛。




洛可可是从法语“rocaille”转化而来,意为“贝壳装饰”或“岩状装饰”,指应用了贝壳和类似岩洞的石雕饰物的装饰风格。洛可可风格起初是指建筑和室内陈设中的一种装饰风格,后来泛指18世纪路易十五时期流行于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等国的一种艺术风格。它是一种高度技巧性的装饰艺术,表现为纤巧、华丽、繁琐和精美,多采用S形和旋涡形的曲线。这种风格追求视觉快感和舒适实用,并有排斥和贬低精神内容的倾向。
18世纪的欧洲艺术呈现出各异的风貌,居于主导地位的是洛可可风格。晚期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在某些方面初露洛可可艺术的端倪,尤其在整个欧洲的工艺美术中,巴洛克和洛可可既有时间上的先后承续,也有较为相同的宫廷艺术的一致性。从形式上看,洛可可是巴洛克风格合乎逻辑的自然演化,是巴洛克趋于衰落、走向柔媚的结果。但是洛可可又起源于原来巴洛克风格较为薄弱的法国,这与法国宫廷内对王权强大的路易十四时期雄伟庆典的厌倦,转为崇尚私人沙龙的聚会享乐、讲求精美风雅的时尚有关。


洛可可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注重装饰性的表现。尽管洛可可服饰走向了追求纯粹装饰的极端,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表现出奢靡和单纯追求玩味的倾向而最终被新古典义服饰所取代,但洛可可服饰风格无疑促进了欧洲各种服饰工艺技巧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将欧洲的服饰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男装
洛可可时期的男装大致可分成两个阶段,1750年前,服装呈现女性化的繁缛,1750年后趋向简洁和流畅。18世纪初,17世纪的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基本造型不变,收腰,下摆外张并呈波浪状,衣摆里衬采用硬质材料以使臀部外张,小立领或无领,前襟缀有排扣,扣子上嵌入各种图案,装饰性更强,所以宝石扣最受欢迎。口袋位置上下变动,高时升到腰际,低时移向下摆。
十余年后,阿比变得朴素,色调不再艳丽,大量使用浅色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装饰的重点转移到穿在里面的背心贝斯特。贝斯特用织锦、丝绸或毛织物作面料,以金线或刺绣进行装饰,衣长比阿比短5厘米左右,除无袖外,造型与阿比相同。下衣克尤罗特采用斜丝裁剪,长度过膝,紧身合体,据说紧的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膝下着长筒袜,以白色为主。长外衣,背心和紧身裤成为男子的典型套装,加上假发或三角帽,就是洛可可时期的男子典型形象。


18世纪中叶,英国产业革命使许多人进入工厂,工作的要求使他们的服装趋向简洁、实用,带来了男装的变革。1760年,男子上衣腰身放宽,下摆减短,向实用性发展。英国出现的这种上衣被称为夫拉克,其特点在于门襟自腰围线开始斜向后下方,是下一时代燕尾服的先声、现代晨礼服的始祖。有立领、翻领,后开衩,袖窿处有公主线,袖子由两片构成,袖长及腕。袖口露出衬衣的褶饰,原来的克夫没有了,保留了固定克夫的纽扣作装饰,现在男西服袖口上的纽扣就是当时这一服饰的痕迹。在法国则出现了新型外套鲁丹郭特,它源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造型类似阿比,有两层或三层衣领,后背中心至腰线以下开衩,袖管笔直,下摆至膝,用亚麻布等作衬里。这种骑装外衣到路易十六时逐渐变得细小优雅,19世纪时,成为礼装。




男子服装中的背心也出现变化,前衣片面料华丽,后衣片因穿时看不到,改用廉价的面料制成,这种背心叫做基莱,是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到18世纪后期,背心缩短到臀围线位置,最后缩至腰际,成为正式无袖西服背心。1770年以后,英国出现礼服大衣,一问世便成为时尚。这种大衣源于英国一名外交家兼作家,常在公共场合穿用,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切斯特菲尔德礼服大衣。大衣有天鹅绒软领,单排或双排暗纽,驳领,有腰身,衣料多用黑色或藏青色,整体上给人庄重与高雅的感觉。与之并行的男子长大衣卡里克,也是礼服,大翻领,下有多层重叠的装饰披肩。
2.女装
女装在洛可可时期成为风格的代表,洛可可风格中的纤柔、轻巧、性感的特点与法国上流社会沙龙中女子的特点相契合,因此女装极强烈地表现出这一风貌。一般把1715-1789年这一时期划到洛可可时期,大致有三个阶段。


(1)洛可可初期
1715-1730年的15年间,服装从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过渡,但仍残留着巴洛克的痕迹。贵妇人沉溺于享乐与放纵的生活中,参加各种室内舞会,以表现女性的性感来得到男子的青睐,于是出现了一种称为瓦托式罗布的流行服,也称罗布·吾奥朗特。




衣服的领口很大,背部为密密的箱形普利兹褶,又宽又长的拖裙曳地,款款走来,飘飘欲仙。这种长衣,有的整体宽松如袋状,有的前面紧身背后为拖地斗篷。上下前后形成强烈对比,突出女性的特征,加上花边饰带装饰,臀部突起,使着装者婀娜多姿,颇受贵妇们的喜爱。


(2)洛可可鼎盛期
接下来的40年,1730-1770年成为洛可可服装的黄金时期。最为突出的服装现象是巴洛克时期消失的裙撑又重新流行起来,名称变为帕尼埃,意为行李筐、背笼,因其形如马背上的背笼而得名。
起初,帕尼埃也是吊钟状,到1740年以后,逐渐变成前后扁平而左右加宽的椭圆形,像马背驮着的行李筐,故又称驮篮式裙撑。两侧加宽,最大可达4米,于是带来许多社会问题,出入门时,只能横着走,上下马车必须改装,进剧场无法入座,在路上行走又影响交通。于是又出现了左右可以活动的分体式帕尼埃,穿时往左右腰上一系,好像挂着两个半圆形灯笼。


到1770年,又发明了可以折叠的帕尼埃,框架上装有合页,用布带连接,可以自由开合,向上提则收拢变窄,放下又变宽。这种灵活的帕尼埃一问世就成了贵妇们的新宠,但也预示着帕尼埃已达到顶峰,几年后就消失殆尽了。帕尼埃外面先罩一条衬裙,再穿一件罗布,罗布一般前开衩,上面露出倒三角形的胸衣,下面呈A型张开,露出衬裙。全身装饰了各种曲曲弯弯的皱褶飞边、蕾丝、缎带蝴蝶结、鲜花或人造花,被称作“行走的花园”。
与裙撑配套的仍是紧身胸衣,这时称为苛尔·巴莱耐,胸衣用鲸须制作,先根据体形弯制鲸须,衬人衣身内,乳房上部横嵌一根,背后则是竖嵌一排,使背部挺直。胸衣在背后系扎,勒紧腰部以使胸部突出,显得丰满。


(3)洛可可末期
自1770年后的20年间,洛可可风逐渐消减,新古典主义兴起,服装出现转换。鼎盛期的洛可可服装的畸形发展,必然被新兴的服装所代替,但衰退期的服装还留有洛可可风的明显印痕,并集中表现在女装的罗布和裙子上。当大型的帕尼埃之潮退减之后,崭新的波兰式罗布问世了。1776年受波兰式长袍的影响,法国人设计了这款罗布,由双层呢和两根细绳组成。裙子后面分成两片向上提起,形成3个膨起的圆和下边的弧线,提起的细绳安装在腰后的扣子上,经裙摆向上束起,也有用带环来处理的。这样裙子的体积变小,裙长缩短而不减贵妇人的雍容华贵,行动颇为方便,一时流行于中层、下层妇女之间。




之后又出现由3根细绳捆束的罗布,称为切尔卡西亚式罗布。还有英国式罗布,去掉帕尼埃,腰身下移,靠褶裥将裙子撑开,更加简洁、质朴,体现出英国自然主义倾向。
1780年,累赘的帕尼埃终于消失了,但紧身胸衣还在流行,代替帕尼埃的是托尔纽尔,这是一种臀垫,目的是让女性的后臀部显得突出,故法国的这种流行时尚被其他国家称为“巴黎臀”。


3.妆饰与饰物
假发在18世纪进入了全盛期,被称为“假发时代”。假发形式也标新立异,有庞大得要用支架支撑的,有对开式卷曲披肩的,有装饰黑带用蝴蝶结系扎的,有编了辫子再系上黑缎带的。造型有的像刺猬,有的像猪尾,有的像阶梯,五花八门,令人叹为观止。


如果说洛可可时期的女服强调的是以夸张的外形表现女性肉体的美感和吸引力,因此继续穿用紧身胸衣来勒细腰身,用裙撑来增大下半身的体积的话,那么,这一时期妇女的头饰更是达到了装饰的极致。除了继续使用假发制作高高的发型之外,还独具匠心的在头顶做出许多造型各异的工艺品,如人物、马车、盆景、牛羊等,甚至战舰也会出现在妇女的头顶上。
高发髻带来的社会问题如同裙撑一样引起人们的重视,如舞厅的吊灯要升高,教堂的入口要升高。妇女为保持高发髻不受损坏,长期不能躺在床上睡觉,精神萎靡,发髻不能常常洗梳,虱子满头,影响健康,所以高发髻违反自然的怪异行为,如县花一现便凋谢了。男士也普遍戴假发,由巴洛克时期的蓬松长卷状逐渐变为圆弧形并以中分为主。后期,则留马尾辫或编成辫子并系上蝴蝶结。此时男士还流行在脸上搽白粉,以娇气阴柔来表现优雅的气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1

帖子

1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8
发表于 2025-4-8 13: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保住菊花,这个一定得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商贸通

GMT+8, 2025-4-21 01:08 , Processed in 1.37195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