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通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9|回复: 0

汽车车身越硬越安全吗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6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6
发表于 2023-1-1 18: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理解他,因为这实在违反人们的直觉:太阳东升西落,地球是宇宙中心,这个认知更显而易见,也更符合宗教的理论。




日心说模型

当尼尔斯·博林发明汽车用安全带时,肯定有很多人也不能理解,一根简单的带子真的能带来“安全”吗?因为这同样违反直觉:把人绑在汽车上面不是更危险?




汽车三点式安全带的发明者,沃尔沃首席安全官尼尔斯·博林和他的安全带

但是专业的碰撞事故分析告诉我们,在事故中,安全带能够避免人的头部、胸部猛烈撞击方向盘、内饰板,或者避免翻滚事故中乘员被甩出车外,挽救了上百万的生命。




未系安全带,人被甩出

言归正传,汽车车身是越硬越安全吗?
这可能又是一个某种程度上反直觉的问题,到底如何,且让我一一道来。
1、乘员娇弱的头部,决定了汽车车身哪里该硬、哪里该软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头部的剖面图。



大家可以看到,在头部骨骼(黄色)的腔体内,是人类重达1.5kg的大脑组织(想想1.5L可乐的重量)。除了外部的头部骨骼包裹之外,大脑组织再没有其他依靠,它远远不如心脏那般有着强有力的肌肉纤维。
打个让人不是很舒服的比方,大脑组织就像豆腐一般脆弱。如此脆弱的大脑,是经不起剧烈撞击的,轻则脑震荡,重则植物人或当场死亡。
所以,在汽车碰撞安全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引入了HIC(头部伤害值)来评估汽车对乘员头部的保护。



上式中:
t_{1}和 t_{2}代表碰撞过程中的2个时间点, t_{2}-t_{1}\leq15ms;
a代表碰撞加速度;
HIC则是加速度对时间的积分。
也就是说,头部受伤害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车辆碰撞事故中,车辆的加速度大小,以及最大加速度持续的时间长度。
一般来说,持续几十秒的4g-6g加速度,就可以使人发生晕厥,更长时间则可能导致死亡;短时间的9g-10g加速度,就可以使未经训练的人受伤、晕厥或死亡(飞行员/宇航员由于穿着有特制的飞行服且经过专业训练,可持续更长时间);而经NHTSA研究发现,峰值达到 75g、65g或50g的加速度时,分别可以导致一个50%分位的健康成年男性、健康成年女性、健康儿童直接死亡 。
现在大家一定明白了,要想在碰撞事故中,尽量减少乘员的头部伤害,我们应该尽量减少碰撞加速度的峰值,或者尽量减少峰值加速度持续的时间(碰撞事故中,碰撞全过程一般不会超过200ms)。
下面是S90的碰撞视频,我们可以看到,在碰撞过程中,车辆前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形。正是通过车辆前端结构的合理设计,使其在变形的过程中,逐步吸收车辆的碰撞动能,避免车辆速度迅速降低至零(大家都知道加速度=速度/时间,速度一定,时间越短,加速度越大),从而减少乘员的伤害。

让我们来看看它的车体骨架是如何设计的。




沃尔沃S90的车身骨架

车辆前端绿色部分的防撞梁是普通强度的高强度钢,黄色部分是较高强度的高强度钢,红色部分是1600MPa以上强度的超高刚性强度钢。
1) 车辆最前端绿色部分的铝压铸的减震器支架,用于应对低速碰撞(典型工况如15km/h),减少后部车体结构的变形,降低维修费用。
2) 发生高速碰撞事故时,绿色部分与黄色部分依次发生变形,逐步吸收车辆的巨大碰撞动能,避免过高的加速度作用于人体。
3) 在某些极限速度条件下,当绿色、黄色部分已经发生了充分变形,而车辆速度还没有达到零时,如果车体的红色部分继续变形,则后面的乘员舱将被侵入,造成乘客更加直接的接触性物理伤害。因此,红色部分采用超高强度钢,确保乘员舱的安全。
综上,为了降低乘客受到的头部伤害以及其他伤害(包括颈、胸、腹、下肢,此处不再一一分析说明),车辆前端吸能区应合理设计,避免强度过高导致加速度过高,即避免太硬。为了避免乘员舱被侵入,造成乘客的接触性物理伤害,车辆乘员舱骨架,包括A柱、防火墙、门槛梁、中央通道等,则应设计得强度越高越好。
2、对方车辆的安全,决定了汽车车身哪里该硬、哪里该软
发生下图这种车对车的碰撞时,有几种情况。



1)如果两台车的结构强度完全相同或基本一致,车重、车速也完全一致,那么黄色纵梁溃缩的长度一致、绿色防撞梁的弯曲/折断变形的程度一致,如下图。两台车打个平手,互相伤害,但是互不侵入对方乘员舱。



2)如果两台车的结构强度差异非常大,车重、车速完全一致,那么有可能左侧车辆的纵梁,如同匕首一般插入右侧车辆的发动机舱,并进而导致右侧车辆的乘员舱被侵入,在车辆碰撞加速度不大的情况下,乘员生存空间被挤压,导致受到严重的接触性物理伤害。



3)如果两台车的重量差异非常大,但前端长度基本一致(取机盖最后端到保险杠最前端长度),由于开发阶段都需要对应50km/h的全正碰刚性墙碰撞试验,为了保证乘员受到的加速度(即HIC头部伤害值)差异不太大,所以两车的前端结构强度会差异较大。
为什么呢?
速度相同时,更重的车辆,动能会更大;更轻的车辆,动能会更低。在加速度大小(即HIC头部伤害值)目标一致的情况下:更重的车由于必须保证在有限的车辆前端长度下,把更大的碰撞动能吸收掉,所以车辆受到的反力必须更大(能量=力×位移),车辆前端结构强度会更高。相应的,更轻的车,前端结构强度会更弱。
所以,问题来了,更重的车与更轻的车对撞,速度一致时,即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致,更轻的车也会获得更大的加速度,乘客的HIC头部伤害值会更大。更重要的是,重量更轻的车由于前端结构强度更低,前端被侵入的量也会更大,乘员舱更容易被侵入
以上是三种比较极端的工况,除了第一种情况特别理想,两台车互不吃亏外,其他的情况都会是一方得利一方受损。而实际情况则会更加复杂,因为道路跑的车辆五花八门,结构、强度、重量各不一样,发生碰撞时的速度、角度也纷繁复杂。
那么,有没有一个公共的规则,让路上跑的车辆都遵守,使得大家的车体前端结构、强度都比较一致,使得大家都互不吃亏呢?
这就涉及到了车辆碰撞相容性的概念。知乎上有专栏对此进行了介绍,大家可以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https://zhuanlan.zhihu.com/p/31955667
评价标准方面:
国际上,Euro-NCAP将于2020年正式实施MPDB的车对车、50km/h等速、50%偏置对碰实验评价。国内,C-NCAP也将于2021年正式实施该评价标准。




MPDB碰撞工况

该标准就是使用标准的MPDB壁障对不同的车型评价,所有的车型在试验后,都应达成一定的安全性能限值。
包括:
1)碰撞后壁障表面变形的标准偏差(SD)
主要考察实验车辆的前端结构强度均匀性,避免偏差过大,造成双方车辆前端受力不均,结构变形模式不合理,影响安全性。
2)乘员负载指数(OLC)
主要考察实验车辆造成对方车辆的碰撞加速度,影响对方乘员的保护性能,避免对方乘员受到过大的伤害。
3)壁障击穿
主要考察实验车辆是否会以柱状的形式侵入对方车辆。壁障一旦击穿,即可认为,对方车辆的乘员舱可能会被本车辆的杆状物侵入(我可能在开车,但是你没有证据)。
所以,说了这么多,您一定明白了:为了使道路上运行的车辆,都有一个公平的安全性能,碰撞相容性要求不管是重量大还是重量小的车,都不能太硬,也不能太软。中国的“和”文化哲理,在此得到得到了充分体现。
3、行人的安全,决定了汽车车身哪里该硬、哪里该软
在中国的交通事故中(2015年CIDAS数据),车辆与行人的事故比例高达21%。而在行人的事故中,死亡比例高达29%。



当然不止在中国,在全世界来说,在事故中如何提升车辆对行人的保护性能,尽量减少行人的死亡和重伤比例,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所以,全球主要的NCAP评价规程(C-NCAP、Euro-NCAP、J-NCAP等),均把车辆的行人保护性能,列为车辆安全性能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环。IIHS尚未对行人保护进行评价,但IIHS的中国版——C-IASI则也把行人保护列入了评价规程。




AEB的行人保护测试

那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当车辆撞击到行人时,会发生什么呢?
1)如果撞击的是儿童
儿童的头部会撞击到引擎盖上,大腿、膝盖、小腿会撞击在保险杠上面。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HIC的计算公式,为了减少头部的伤害,那么应该尽量减少头部撞击时的加速度,同时延长撞击的时间。
所以,引擎盖的强度不能太高,否则超强的加速度可能造成头部的严重伤害甚至脑死亡。
减速度减小了(即头部受力变小了),为了吸收头部的撞击能量,则头部撞击导致引擎盖变形加大。
如引擎盖下方的空间较大,则问题不大。如车辆的发动机、变速箱体积较大,或蓄电池的布置高度较高,则头部可能撞击到发动机缸盖、蓄电池的上部这些硬度非常高的部件,这也会导致头部的严重伤害。这时,主动弹起式引擎盖就被发明出来了。




在检测到车辆撞击行人后,引擎盖弹起,加大引擎盖下方空间,避免行人头部撞击到硬点

总而言之,引擎盖应设计的足够“软”,并且引擎盖下面也不能有行人头部能撞击到的硬点,才能确保行人安全。
2)如果撞击的是成人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台沃尔沃S90的车身骨架图。



为了确保乘员舱的安全,所以A柱使用的是超高硬度的高强度钢。
对于身高较高的成人来说,头部固然可能撞在挡风玻璃上(那就幸福了,撞玻璃上绝对不会受重伤),但同样可能撞在A柱上。如果车辆以40km/h的速度撞击行人,而行人的头部正好不幸撞击在A柱上,那么结果基本上都是死亡。
所以,连Euro-NCAP、C-NCAP、C-IASI都放弃治疗了,也就是说,A柱位置默认为超高伤害值的点,不做测试。
那有没有可能改变这种情况呢?有的。
这就是沃尔沃首次进行工程上实现的行人保护气囊。





从上图可以看到,行人保护气囊展开后,正好覆盖住成人可能撞击到的A柱位置,用“柔软”的气体托住人的头部,避免大的伤害。(注:刚好充满气的气囊,实际上没有想象中那么柔软)。
综上,对于行人保护来说,车辆并不是越硬越好。
比如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可能撞击到的部位,那当然是越软越好,所以我们的汽车工程师开发了强度合适、可以主动弹起的引擎盖,开发了可以遮挡A柱、托住行人头部的气囊。
比如虽然本文未再赘述,但实际上经过特殊设计的树脂保险杠、遮挡在高强度防撞梁前部的发泡吸能材料,使得行人腿部被撞击时受伤更轻。

<hr/>事实上,在沃尔沃汽车的开发中,车身的合理“软”“硬”设计,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比如IIHS在世界首次实施64km/h 的25%小偏置碰撞时,沃尔沃S60就拿到了G,强度和硬度极高的A柱,就毫无变形。




2019 TOP SAFETY PICK

比如上文提到的沃尔沃行人保护气囊就足够软,以致行人撞击到超高硬度A柱也安然无恙;
不仅能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能够减少行人伤害,在发生事故前,沃尔沃多年以来一直领先业界的主动安全系统City Safety,能够提前监测行人动向,主动刹车,避免行人碰撞事故的发生。这是沃尔沃“零重大伤亡安全愿景”付诸行动的体现。
May nobody should be seriously injured or killed in a new Volvo.
来源:沃尔沃汽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商贸通

GMT+8, 2025-4-20 14:56 , Processed in 1.43110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