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章俊良教授、沈水云副教授在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上发表题为“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d and highly alloyed PtCo nanoparticles with a remarkable durability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该文章提出了一种电化学制备单分散、高度合金化PtCo合金纳米颗粒催化剂的方法,并且通过电化学参数结合物化表征和理论计算探究了PtCo合金的生长机理,以及提升ORR活性的内在原因。
图1. DMF体系中电沉积制备PtCo合金的电极反应过程机理示意图。
【本文要点】
要点一:以DMF为溶剂,采用直接电沉积法制备了单分散、高合金的PtCo/C电催化剂
N, N-二甲基甲酰胺(DMF)因其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和表面选择性、以及易溶于水等优点而备受关注。然而,即使在DMF中,Pt与3d过渡金属前驱体的还原能力差异也依旧存在,导致合金纳米颗粒中Pt:M比例较高,且存在合金元素分布不均匀的问题。作者提出了在DMF体系中进行电化学沉积的想法,并通过合理设计沉积策略,实现了直接在碳载体上负载单分散的PtCo合金纳米颗粒。
要点三:DMF对(111)面进行选择性吸附,形成富(111)晶面的PtCo纳米晶体,并且DMF的吸附也避免了颗粒团聚
作者通过对加入少量DMF前后的N2饱和0.1 M HClO4中商业Pt/C催化剂的CV曲线进行对比发现,加入DMF后,原本代表Pt表面H吸附行为的吸附峰消失了,表明Pt的表面被DMF分子所覆盖。作者进一步通过DFT建立了六种面心立方堆积(fcc)结构的Pt单晶晶面,对比他们吸附DMF分子后的表面能可以得到,吸附了DMF分子的(111)晶面具有最低的表面能。由此可知,DMF将倾向于吸附在Pt晶体的(111)晶面上,这使得Pt合金晶体将更倾向于沿着(111)晶面生长,形成富(111)晶面的晶体结构。并且,DMF分子的吸附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颗粒的团聚,保证了颗粒粒径的均匀性。
图4. 作者通过实验和DFT来探究DMF分子在铂合金上的吸附作用: (a) DFT模型中DMF分子化学结构示意图;(b)商业Pt/C在N2饱和的0.1 M HClO4中(蓝色线)和不含DMF(橙色线)的CV曲线。(c)DFT计算的DMF分子吸附Pt不同单晶面时的表面能(蓝色代表Pt晶面)。
Electrochemical synthesis of monodispersed and highly alloyed PtCo nanoparticles with a remarkable durability towards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92633732200772X?via%3Dihub 【通讯作者简介】
沈水云副教授简介:沈水云,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燃料电池高效电催化剂以及电极结构设计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Nano Res.、Front. Energy等期刊100余篇,获他引1800余次。参与撰写中英文专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和“新能源汽车”专项课题、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子课题、上海交通大学深蓝计划重点项目、上海汽车工业科技发展基金会项目等。获2020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2)、上海交通大学烛光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排3)。 【课题组介绍】